起初,我是不大喜欢粤剧的,因为听不懂,还听不惯,总觉得它唱起来像咬着人的肉不放似的,有满腔的怨与恨,但我还是对粤剧以及粤剧艺术家满怀敬意,因为与其他的剧种不同,粤剧的流行史虽不长,却充满了坎坷。后来我渐渐接受、并喜欢上了粤剧,因为在我看来,粤剧之于我越发像一位知己,和她不需要太多语言的默契--前提是你得用心去听。所以,当近日凯德艺术家基金发起"寻找粤剧传奇"的系列动作与号召时,让我觉得是时候有必要就粤剧说点什么了。 粤剧是流浪的歌。当年的广州是荒凉的,直到南宋初期广东还没有戏剧。南宋末年,元兵南下,宋帝豹君臣逃到广东,当时跟随宋帝南迁的宋朝臣民数以十万计,其中有不少是梨园子弟,就是这些梨园子弟把南戏带入广东,并在广东演出、落籍、传播,使南戏成为最早的粤剧雏形。 自明代中期开始,外省的昆腔、梆子、皮黄等剧种先后在广州、佛山等地流行,这些戏种用的不是粤语,被称为"外江戏"。这些外地戏班的唱腔渐渐被本地艺人吸收,所以粤剧唱腔的二黄、梆子、西皮与汉剧的很相似。清朝初期,广东本地人组织的戏班出现了,而上演的仍是"外江戏",其中有些较具规模的戏班还雇下一艘大船,顺着河道走南闯北,在各处演戏,演员宿舍、器材布景一应在船上,这些戏船多漆上红油以作记认,故又称"红船",正是这些戏班拉开了粤剧发展的序幕。 粤剧是流泪的歌。在当时的民间,有些失明男女艺人和部分的歌伎(未成年的歌伎则称之为"琵琶仔"),他们用粤语演唱很纯粹的广东地方通俗曲艺如南音、板眼等,生活很艰难,直到广州茶肆风行,这些女伶以方言平喉活跃于茶楼,生活才得以渐渐改善。也是从此时开始,粤曲唱腔变得越来越本土化,北音基本从粤曲阵地消失,转由粤音占尽风情。 粤剧还是流血的歌。到清咸丰4年(1854年),因为粤剧艺人李文茂将粤剧艺人组织起来参加太平天国革命,株连整个粤剧界,大批艺人被捕杀,粤剧也遭禁演。走投无路的粤剧艺人们便无奈背井离乡,有的漂洋过海,远走南洋,有的则逃到广州西关的黄沙。当时的黄沙名副其实,很荒凉,人称"乞儿地",刀下余生、死里逃生的一群粤剧艺人们就像孤魂野鬼,苦不堪言地在这块"乞儿地"上行乞觅食,过着非人般屈辱悲惨的日子。 但不管生活多艰辛,不管是身陷广州的,还是远走他乡的,他们从没把自己的绝技扔掉,有诗云"南国红豆寄相思",不难联想,那九曲回肠、钻云破雾的凄厉柔婉之粤曲,寄托的也正是粤人原汁原味的怀乡心声吧…… 留声机的普及、唱片公司的兴起和广州广播电台的成立,粤曲又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流行起来了。在荔湾区恩宁路上,矗立着一座全世界华人都耳熟能详、神往眷恋的传奇式建筑--八和会馆。当年八和会馆像一座"火树银花不夜天"的娱乐城,灯饰璀璨,夜夜笙歌,粤剧红伶名优竞相登台亮艺,接戏卖戏;戏迷票友"追星族"们更是欣喜若狂地听戏点戏,捧戏欢戏。八和会馆的昔日神话,令存留至今的恩宁路成了一处令人心驰神往的"粤剧之街",西关也因此被称为"粤剧粤曲故乡"。 粤剧需要平台。不要怀疑粤剧的魅力,只要给她展示的平台!近年来,粤剧观众锐减,个中原因,固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、人们欣赏习惯的改变以及文化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有关,加上粤剧的戏路越来越窄,剧目越来越单调,一些传统功夫、传统表演程式以及绝招绝技后继无人。即使有好的曲目与演戏的高手,可到哪里唱呢?今日广州的老戏院,特别是能演粤剧的老戏院越来越少了。倒是宝墨园、民博院现在很热闹,可见很多年轻人还是迫切想要认识和了解岭南传统艺术的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