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上篇“漫说”有船友在评论中留了问号“表情”,我猜想可能是觉得,把粤剧的艺术问题和“技术”的“路线图”扯在一起不合适。 其实“路线图”不仅关涉科学技术,它更多的是一种制订规划、战略的方法。《技术路线图——规划成功之路》一书的《前言》说的很明白:“这种整体路线图框架与适用于任何战略的基本问题相联系......” 戏曲改革喊了许多年,粤剧改革也喊了许多年。任何改革都是为了发展,决定改革成败的根本取决于战略和策略,而严谨、科学地制订发展“路线图”,可以使实施战略的每一份子对战略的目标、过程、手段,这些基本问题都更加清晰、明确,避免行动的盲目性。 做任何事情,“路线”错了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。沈秉和先生在书中也举了一些粤剧“改革”失败的例子。如19933年,马师曾的“太平剧团”上演《龙城飞将”,“以现实代抽象”,“出场时不用锣鼓,配逼真的画景,家俬道具,配备精良,每一场起幕便唱做,唱时不用弦索序,大锣大鼓,尽量减少,犹如白话剧中加多唱做而已”。结果“开演数日,叫座力越来越弱,班主......下令立刻停止,演回大锣大鼓大红大绿的戏,收入始得稳定下来”。 马师曾这次改革失败或许有多种的原因,但根本的在于“路线”的错误。正如沈秉和在列举了其他一些失败案例后指出的那样:“太讲究真实,与古典的戏曲体系原有的写意、虚拟、泛美便有一定的矛盾,尤其不利于唱腔美这个主要元素综合到戏曲之中。” 当然,要求上世纪30年代的艺人做粤剧艺术发展“路线图”层面的思考是不现实的。然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,在中国古典戏曲面临种种危机的今天,在仿佛万事万物无一不打上“现代化”标签的今天,我们便没有理由再不做此思考。 广东科技部门在全国率先走进“路线图”。笔者因工作需要对此项工作略有所了解。仅以制订建筑陶瓷产业技术路线图为例,参与者不仅来自政府部门、行业协会、高校、科研机构和企业,还包括环艺和产品设计、经济、管理、法律、环保等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近百人。从2007年7月项目启动,2009年5月通过验收,时间长达近两年。该路线图的制订过程中,仅市场需求分析一项就采用了问卷、走访和座谈会等方式,对一千多终端用户、经销商、国内外进出口商、房地产开发商以及建筑、装潢、质量检测监督等相关人员进行了市场需求调查,同时收集了35万多字的国内外相关资料、专利和国家政策法规文件,在此基础上形成了“产业现状分析报告”“市场需求分析报告”等;然后,运用头脑风暴法、德尔菲法、FHW分析法、SWOT法、情景分析法,对市场需求要素进行优先排序,识别未来市场对产业及服务的需求,明确建筑陶瓷产业发展趋势以及驱动力,确定广东省建筑陶瓷产业发展定位,为确定产业发展目标提供依据。 相比较来说,我们对于粤剧艺术的改革发展,此类工作做的太少太少了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