粤语相声大师从艺60年接受本报专访 粤语相声达人黄俊英从艺60周年晚会“笑满岭南60年”24日~25日两晚在友谊剧院接连上演,观众反响热烈。让人尤为惊喜的是,黄俊英的“黄金搭档”杨达在退休10年后再次回到舞台,两 人默契的合作令人叫绝。黄俊英说,这是对他的艺术生涯最好的纪念。趁此机会,本报记者近日先后3次对两位粤语相声代表人物进行了采访。对于粤语相声的现状和未来以及两人“不合”等话题,他们都有积极的回应。尤其是谈到外界传言的两人打架以致“分手”,两人都称,那只不过是艺术上的观点不同而已,“两夫妻几十年都难免有磕碰”,但强调“闹分裂对相声界绝对有害”,太荒谬了。 杨达:说我和黄俊英不和很可笑 这次晚会上,黄俊英和杨达合作《一定要你笑》,即便段子都是旧的,却带给观众无数笑声,这笑声里融入了广东老百姓的诸多记忆。演出开始前,77岁的杨达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,对于多个热点话题,他都有真诚的回应。 “我们只是艺术观点不同” 自从2000年退休,杨达便迷上了摄影和魔术,带着相机走遍了大江南北,国内就剩**没去过了,“年纪大了,怕有高原反应”。最初那几年,他没有在公共场合露面,外界一度传说他去世了。有一次,一家香港报纸竟然刊登了他离世的消息。一个老朋友的儿子看到新闻很诧异,立即问自己的父亲。老人大吃一惊,赶紧向老友杨达求证,直到听到了杨达的声音,他才放下心来。杨达说:“我也不知道那个传闻是从哪里出来的,很无奈。” 黄俊英一直带团到各地演出,每次结束工作回到广州,便致电给杨达,叫他出来喝茶、“吹水”,杨达每回都到场,两个相处了将近60年的老友感情异常深厚。说到这里,杨达称,他和黄俊英的关系非常好,至于吵架、打架以致“分手”的确是无稽之谈,肯定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夸张,“我们搭档了这么多年,没有意见也不正常,但这些争执都是在艺术上、创作上的观点不同而已”。 “年轻人要先做人后学艺” 虽然离开曲艺团,杨达仍然很关心粤语相声的发展。不过,这些意见没有地方表达,“团里的领导都很重视我,但有些人对我不理不睬,他们在本地的演出从来没有叫我去看过。”因此,杨达认为后辈不尊重自己,“起码都是向我敬过茶、拜过师的人,为什么会这样呢?我不明白。当然,我做老师的也不对,学艺3年,至少要花两年教他们做人,先学做人,后学艺。” 他也指出,现在的后辈们的确比以前浮躁,没有以前那么刻苦了。“无论是什么表演,眼神是最重要的,一定要学会和观众交流。还有,我演出前习惯独处培养状态,而年轻人则在玩耍。其实,演出完了,你怎么放松都可以。但演出前一定要集中精力,像准备打仗一样。”同时,他严厉斥责一些名演员爱摆架子。 从艺这么多年,杨达有最难忘的经历。有一次,他和黄俊英去一个煤矿进行慰问演出,两人下到几百米的矿井中,却只见到两个工人。矿井外下着暴雨,矿井里的积水没过了脚踝。他们俩虽然担心自身的安全,但杨达还是坚持和搭档一起完成了演出。 “复出不是我说了算的” 杨达表示,他和黄俊英是天生一对,“那时候下去演出一次都待上3~6个月,我和他在一起的时间,比他和他老婆在一起的时间还要多,能不默契吗?另外,我也很尊重他,人前叫他团长,私下里无话不谈。” 这些年,好多艺术团体都邀请他出山,但他都婉言谢绝。对于复出,他说:“不是没可能,但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。唯一条件是我必须和黄俊英搭档,只有我和他才能发挥最大能量,其他人不行。所以,只要是他叫我来,我从不拒绝。” 当然,谈到粤语相声的未来,他就表示悲观:“环境比以前差远了,我相信时势造英雄,我这个‘著名相声演员’的头衔是观众封的,但我自知还有很多不足,比如文化程度不够,制约了个人的发展。而且现在的娱乐方式有很多,不像我们那一代,晚上没什么其他活动。所以,现在任你再怎么做,都很难回到从前的繁荣状态。”他说,自己时常怀念的是那些在观众心目中被称为经典的片段。 坦承:又累又怕得罪人宁肯不搞 广州日报:最近身体好吗? 黄俊英:没问题,身体没什么压力,这个压力倒是来自于观众,我都不太愿意搞这个晚会,现在的观众和社会要求很高,我怕演不好大家失望。8个节目里,我要演6个,好久没这么干了,我怕嗓子不好。 广州日报:演出经验这么丰富,还怕? 黄俊英:有压力,但是我也有信心,毕竟60年我没有在舞台上停过。不过,领导非常重视,我就有点担心。 广州日报:演出的效果如何? 黄俊英:观众还是很热烈的,就是我唱的时候有点压抑,声音小了点,不敢放开来,怕在高音时上不去。毕竟年纪大了,不比以前了,演完之后有点累。 广州日报:为什么不愿搞这个晚会? 黄俊英:是的,“从艺50周年”的时候我就不太愿意搞,怕得罪人,怕招呼不周到。很多人问我要票,我都跟他们说,别介意座位,而且确实累,开场和压轴都要我出现,确实很累。(70周年纪念晚会呢?)不可能了,没这么长命了,我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。再说了,也搞不起来了,这是我名副其实的专场,10年以后肯定不行。 自谦:不敢当国宝顶多只是个“省宝” 广州日报:你可是国宝。 黄俊英:没这么好吧,最多只是省宝。不过,到现在还有很多地区要求我们去演出。到了现场,我就被观众包围着,现在的年轻人好开放,贴着脸和你一起拍照,就像见到刘德华一样。我们团每年有70场演出,最繁忙的时候一个月有20场。每到一个地方,每一场演出都会融入新的灵感和原创内容。但是,粤语相声有语言限制,客家地区我们就不敢去了。 广州日报:观众没有出现断层? 黄俊英:粤语相声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。我最近还开了微博,有很多年轻粉丝。当然,现在不能跟从前比了。当年,就算世界杯开幕、港姐决赛,我们的收视率仍然很高,特别是我和杨达一并出现的节目。但我相信,粤语相声的市场不会衰败,只要观众喜欢我的表演,我就会一直站在舞台上,直到死去。关键是接班人的问题,我很忧心。 广州日报:为什么? 黄俊英:没有人可以担起艺术团这个担子,如果在演出中我没有出场,观众是不会买账的。到现在,半小时的晚会,我一个老人还是要出两个节目,一小时的晚会就要出3个,很累,但没办法。这不是什么好事。演员的价值在于票房,但这需要多年的表演实践来得到观众的认可。 惆怅:叹艺术无捷径后来人不够刻苦 广州日报:年轻人缺作品还是缺时间? 黄俊英:缺时间,也许是8年、10年、甚至是20年,我也是经过很多年才获得群众的认可。比如,陈坚雄很不错,在《外来媳妇本地郎》里的表现非常好,他有天分,思维比较敏捷反应快。但他缺一个独角戏,一个能较量市场的角色。杨达退休以后,何宝文开始和我搭档,他也不错,但把他单独放出来,可能就欠缺一点。 广州日报:你们这一代和下一代演员最大的区别是什么? 黄俊英:我们老一代追求综合素质、功架全面。当年,我们练功很辛苦,早上5点一直练到中午12点,肩膀上搭一条毛巾,练完之后,毛巾都能拧出水来。艺术没有捷径可以走,一定要刻苦。不要以为超级女声中的李宇春是一夜成名,她之前也做了很多准备。 广州日报:对于曲艺团今后的发展,你有什么想法? 黄俊英:我们每年都会举办相声小品大赛,发掘了一些年轻人,前几年的文化体制改革,当初说要把我们团撤掉,但后来还是保留下来了。市领导经常来我们团调研,倾听我们的心声,所以我并不担心我们团的发展,最关键的还是人才。 豁达:将来墓志铭上写“演员黄俊英” 广州日报:可以说,粤语相声的发展与你密不可分,大家都说黄俊英是一个语言大师,你本人觉得呢? 黄俊英:我不能接受“大师”这样高的称谓,因为我离观众的要求还很远。我只有初中文化水平,虽然60年来一直和语言打交道,但我真的没有思考过自己的作品对粤语相声发展的影响。 广州日报:你希望将来的墓志铭上写什么? 黄俊英:演员黄俊英吧。我反复对人家说,我不求什么,只要观众还喜欢我,我就会为这个事业奋斗到最后一刻,绝不“封喉”。现在大家给了我这么高的评价,使我想到了悼词,最好的悼词对于死人来说都是废话。我提前知道了大家在悼词里对我的评价,我很幸运。 广州日报:你如何去概括这60年艺术生涯? 黄俊英:观众太爱护我了,没有他们,我早就退出了,领导也很重视,所以我有一颗感恩的心。 惜缘:没有比杨达更好的搭档了 广州日报:这次和杨达老师再次合作感觉如何? 黄俊英:非常舒服,我们互相知道彼此下一步要说什么,我和其他人合作,观众能看出表演是按照台词来的,但我和杨达,观众会以为我们是即兴的,这种感觉真的太好了。 广州日报:你如何评价杨达? 黄俊英:他是千面笑匠,非常认真,吐字清晰,节奏也把握得很好,再也找不到他这样完美的搭档了。这次表演和他没退休之前的状态是一样的。至于他说的复出唯一条件是要和我合作。我认同,他和任何人一起都没有和我舒服。 广州日报:和杨达老师的矛盾是真的吗? 黄俊英:好比两夫妻在一起几十年都会有磕碰,但我们的意见分歧只在艺术上。对于那些传言,我们自己心知肚明就好了。 广州日报:后来是怎么调和的? 黄俊英:互相包容。曾经有一段时间,我和粤曲演唱家梁玉嵘也有很深的矛盾。后来通过组织教育,我提高了觉悟,然后在一次宴会上主动向他敬酒,我说“冰释前嫌,重新开始”。所以,相声界一定要团结,闹矛盾、闹分裂绝对是有害的。李丹红也曾在一个大会上严厉地数落过相声,当时团里好多领导都在,大家都受不了了,但都没有当场反驳,没有激化矛盾。我觉得非常好。 广州日报:作为名演员,你们会不会有点架子,导致矛盾的出现? 黄俊英:不是的,我一点架子都没有。演出再累,都坚持和前排的观众握手,观众要求合影,我都满足他们。我很反感所谓大牌演员摆架子。记得有一次在云浮演出,一个北方来的演员,还不是很大牌的那种,下车的地方离演出地只有200米,他都要求安排一辆车接他过去。还有的演员,演完扭头就走,也不谢幕。我们讲“德艺双馨”,德放在艺前面,千万不能耍排场,心里要时刻想着观众。 20120827广州日报 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