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時俱進的粵劇網站,近年在省港都開設了多個,其中在廣州的“紅船粵劇網”創辦時間較長(已經八年),影響較大(海內外均有網友,已達十萬以上),十分引人注目。本月十三日上午,乘粵劇“申遺”成功三周年之機,由海珠區文廣新局、海珠區文聯、沙園地區文聯主辦,筆者專門約
會了這個粵劇網站的十八位網友(多在廣州,也有來自佛山、肇慶、深圳等地),在沙園街文化中心舉行了一個題為“粵劇大家談”的座談會,網友們爭相發言,議論紛紛,引起了不少積極的思考,値得作個介紹。
網友們談得最多的,是對於粵劇現狀的分析和對未來發展的看法。他們旣肯定了近年粵劇的成績,特別在粵劇“申遺”成功後有關文化部門、演出團體等作出的努力,但同時指出不少問題,說“粵劇正面臨許多挑戰”。他們批評粵劇新戲不多,“精品”更少,編劇隊伍薄弱,培養措施不力,指出粵劇演出團體發展不平衡,“有的連生存也成問題”,“在廣州經常看不到大戲”。有網友認為政府對粵劇的投入還要加大,提出對某些 新戲不惜大投入、大製作,花了許多錢,卻“沒能演出多少場,大家連去欣賞一下的機會也難有”。對於粵劇的未來,有網友表示“擔心”,但多數卻不悲觀,針對有人曾預言粵劇會“消亡”和馬上要提出“拯救”、“封頂”的說法,他們都認為“沒根據”。有網友說:粵劇是一直為廣大群衆喜聞樂見的嶺南文化,“有粵語的地方就一定有粵劇,這是絕對的”,“問題是要各方面一齊努力推進”。 關於粵劇的改革創新,網友們甚為關注。有不少網友說:都講要大膽改革才有出路,但怎麼改,卻未聽到一個明確的說法,“應該聽聽我們廣大觀衆的意見”。有網友說出一個“標準”,就是“不失去老戲迷,又吸引到新觀衆”。有網友表示十分贊成筆者在會上介紹到的如何在改革創新中 “堅持粵劇藝術的本體特徵”的意見,指出“粵劇藝術本來就有許多好嘢,不要改到不像粵劇”,有網友大聲疾呼:“粵劇姓粵,一定冇錯,一定受歡迎!”也有網友提出,還是應該要做到“百花齊放”,粵劇藝術改甚麼?改到甚麼程度?可以有多種做法,觀衆也會有不同愛好,粵劇界人士要多些總結、互相交流,找出比較可行的做法。 粵劇旣然“申遺”成功,傳承保護的工作就很重要,在座談會上不少網友在這方面提了許多建議。有的認為要趁老前輩還健在,要組織人力及時記錄他們的從藝經歷,總結他們的經驗。“據說已做了一些工作,但遠遠不夠”;有的認為要加強對傳統劇目的收集整理工作,有人建議找些較有影響的當年的名劇重新改寫,“搞得有新意,可能比搞新戲更好看”。有幾位網友特別談到培養新人問題,要求粵劇界一方面要大力扶掖年靑演員,多提供讓他們“擔戲”的平台,另方面要努力“從娃娃抓起”,爭取靑少年群體,爭取年靑觀衆;有網友批評說,“很少見有適合靑少年口味的或就是反映靑少年生活的戲和曲”,要提到工作日程上來。還有網友把目光投到計劃新建的廣州的粵劇博物館,讚揚這是件大好事,希望做到兩個“更”:“更豐富,更有新意”。 座談會上還談到兩個問題:一是業餘與專業結合的進一步加強。有好些網友談到他們所在的民間社團情况,有的成績較大,有的問題較多,存在“隱憂”,很希望文化部門和區、街領導更多關心,希望有更多專業人士、粵劇老倌、導師給予輔導。有的說“私伙局”是推動粵劇粵曲發展的“生力軍”,不能只滿足於“廣泛的普及”,更要重視“品位的提高”;至於“私伙局”的各種類型,他們說“也應該不拘一格”,不要強求一致,這樣才能將粵劇粵曲“搞旺”!二是要重視普及宣傳推廣的工作。有網友批評粵劇界“不懂得在包裝宣傳自己方面下功夫”,有的演出連節目單也搞得馬馬虎虎;而不少傳媒“似乎對粵劇藝術不感興趣”,支持不夠,報刋提供版面很少,這種現象存在已久,“為甚麼總沒辦法改變?”有的網民呼籲大家出更大力辦好“紅船粵劇網”,“從自己先做起”,盡量做更多的輿論。有人提出,最好有多些專家、老倌開講座,做節目,敎大家如何欣賞粵劇,另外多編印一些有關粵劇知識的書籍,“現在書店幾乎找不到”。 要提到的還有,除了網民到會外,廣東省戲劇家協會主要負責人梁少鋒也熱情出席並講了話,他也強調粵劇要傳承發展可做的工作有很多,“需要政府部門、專業團體和民間形成合力”,他充分肯定了“紅船粵劇網”的作用,指出像今天這樣的互動活動很有意義,希望今後多辦下去。 -------潘邦榛 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