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2) 粤剧发声与行腔变化
在20世纪初期,粤剧的唱腔得到各位著名老倌的冒起,钻研和推进了发声与行腔上的改革,大胆舍弃“戏棚官话”而采用本地方言。自粤剧普遍采用广州话道白和唱曲后,广州话特有的声韵引起了粤剧在发声和行腔上的重大变化。广州话声调低沉,平声字居多,有低音浑厚、鼻音较重、入声强断的语音特点。于是粤剧艺人改变过去小生及小武行当用假嗓(假声)的唱法,而采用平喉(真声)演唱,并把唱词处理得更接近口语,力求精练、顺达、清晰、悦耳。为了适应平喉演唱,“问字取音、循字求腔”的唱法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深入发展,即在行腔上既要顺乎词义,又要讲究字声、语调,正所谓“腔由字出,字随腔落”。这些适应性的变化形成了粤剧节奏变换自然、旋律优美之特点。
粤剧在稳定了平喉的演唱基础之后,又广泛吸收,将本地的民间说唱(龙舟、木鱼、南音、粤讴、板眼、渔歌、咸水歌以及其他山歌、民歌)融入唱腔。现今,粤剧的唱腔艺术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认同和喜爱。
2019年11月12日 (tgh-gz/辑录)